暂存危险废物(危废)需严格遵循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(GB 18597-2023)及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等法规要求,核心目标是防止污染扩散、规避安全风险、确保全流程合规。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:
防渗与防腐
- 地面、墙面及裙脚(高度≥30cm)需采用抗渗、防腐材料(如环氧树脂地坪、高密度聚乙烯膜、抗渗混凝土),确保无裂缝、无渗漏。
- 液态危废存放区必须设置堵截围堰(高度≥15cm,容积≥最大容器储量或总储量的 1/10),防止泄漏液体外流;同时配备地沟、导流槽等渗滤液收集设施,确保废水统一处理。
防流失与防护
- 禁止露天堆放危废,暂存间需具备防风、防雨、防晒功能(如封闭顶棚、防雨门窗),避免雨水冲刷导致危废流失或渗滤液产生。
- 通风系统需满足要求:挥发性危废(如废溶剂、含 VOCs 废物)存放区需安装机械通风装置(每小时换气≥3 次),并配备气体净化设施(如活性炭吸附),防止有毒气体积聚。
安全隔离
- 暂存间应远离火源、热源、食品加工区及员工生活区,设置物理隔离(如围墙、栅栏),无关人员禁止进入。
按特性分区
- 不同类别危废必须物理分隔存放(如使用隔墙、挡板),尤其需分开存放 “不相容废物”:
- 酸性废物(如废硫酸)与碱性废物(如废氢氧化钠)隔离,避免中和反应放热;
- 易燃废物(如废汽油)与氧化剂(如废硝酸铵)隔离,防止引发火灾或爆炸;
- 腐蚀性废物(如废盐酸)与毒性废物(如废农药)隔离,避免容器腐蚀导致泄漏。
容器规范
- 危废需装入密闭、防渗漏、耐腐蚀的专用容器(如钢桶、塑料桶),容器盖需拧紧,避免挥发或泄漏;破损容器必须及时更换。
- 液态危废容器应留有 10% 以上空间,防止温度变化导致膨胀泄漏;固态危废需包装完整,避免散落。
规范标签与标志
- 每个危废容器、包装及暂存分区必须张贴 **《危险废物标签》**(按 HJ 1276-2022 标准,包含废物名称、类别、代码、产生单位、联系方式、产生日期、主要成分等信息),标签需清晰、耐用(防水、防撕)。
- 暂存间入口处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(黄色三角形警示牌,标注 “危险废物” 及警示图形)。
台账与追溯
- 建立危废暂存台账,详细记录每批危废的 “来源(产生工序)、种类、数量、特性、入库时间、存放位置、出库时间、接收单位(处置方)及转移联单编号”,台账需保存至少 5 年。
- 采用电子台账或系统管理时,需确保数据可追溯、不可篡改,定期与纸质记录核对。
人员防护与操作
-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专用防护装备(如耐酸碱防护服、防化手套、护目镜、防毒面具等),接触传染性危废(如医疗废物流失物)需额外佩戴防护面罩、鞋套。
- 禁止在暂存间内吸烟、饮食、使用明火或进行可能产生火花的操作(如焊接);搬运危废时轻拿轻放,避免容器碰撞破损。
监测与应急设备
- 暂存间需配备应急物资:灭火器(根据危废特性选择,如干粉、二氧化碳)、吸附棉、沙土、泄漏应急桶、洗眼器、急救箱等,定期检查确保完好。
- 挥发性或有毒危废存放区需安装气体检测报警装置(如 VOCs 检测仪、有毒气体传感器),实时监测浓度,超标时自动报警。
- 一般情况下,危废暂存期限不得超过 1 年(《固废法》规定);因特殊原因(如处置单位受限)需延长的,必须向所在地生态环境部门申请备案,说明理由及延期计划。
- 医疗废物、反应性危废等特殊类别,需缩短暂存时间(如医疗废物暂存不超过 48 小时,高温季节需冷藏),避免变质或风险升级。
定期检查
- 每日巡查:检查容器是否泄漏、标签是否清晰、防护装备是否完好;
- 每周检查:防渗层、围堰、通风系统是否破损,应急设备是否有效;
- 每月核查:台账与实际存放量是否一致,危废是否超期。
应急处置
- 制定《危废泄漏 / 火灾应急预案》,明确泄漏时的围堵、吸附、收集流程(禁止直接冲洗,避免污染扩散),火灾时的疏散、灭火措施,并定期组织演练。
- 发生泄漏或污染事件时,立即启动应急响应,同时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报告,不得隐瞒。
暂存危废的核心是 “防泄漏、防反应、防扩散、可追溯”。企业需通过设施合规、分类隔离、规范记录、安全操作等措施,将暂存环节的环境与安全风险降到最低,同时确保符合法规要求,避免因违规面临罚款、停产等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