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危废间” 即危险废物暂存间,其 “生成指标” 通常指在规划、建设、运营过程中需满足的核心技术参数、合规要求和管理标准,目的是确保危险废物暂存过程安全、环保、可控。以下从合规性、建设规范、管理要求、安全应急四大维度详细说明关键指标:
危废间的核心指标需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标准,主要依据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(GB 18597-2001 及 2013 年修改单),具体包括:
暂存期限
- 常规情况下,危险废物暂存时间不得超过 1 年;
- 因特殊原因(如处置设施检修)需延长的,需向属地生态环境部门申请,获批后最长可延长至 2 年。
选址合规性
- 远离居民区、学校、医院、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,与敏感点的安全防护距离需符合地方规划(通常≥50 米,具体按危废类别调整);
- 避开地质灾害高发区(如断层、溶洞、低洼易涝区),地势需高于周边地面,防止雨水倒灌。
危废间的硬件设施需满足 “防渗漏、防扩散、防污染” 要求,具体指标如下:
- 地面:采用耐腐蚀、防渗材料(如环氧树脂、玻璃钢、花岗岩),防渗层渗透系数需 ≤10⁻¹⁰ cm/s;
- 墙面:涂刷防腐涂料(如聚脲、耐酸漆),高度不低于 1.2 米(存放液态危废时需全墙面防腐);
- 面积:根据产废量核算,小型企业(年产生量<10 吨)≥10㎡,中型企业(10-100 吨)≥30㎡,大型企业(≥100 吨)按 “每增加 10 吨产废量,面积增加 5-10㎡” 设计,且需预留分类存放空间。
- 地面坡度:向收集沟倾斜,坡度 ≥2%,确保泄漏液可流入集液池;
- 集液池:容积需 ≥暂存间内最大单桶危废泄露量(通常不小于 0.5m³),且单独做防渗防腐;
- 围堰 / 托盘:液态危废需存放于防泄漏托盘或围堰内,容积≥单桶容量的 1.1 倍。
- 通风量:机械通风装置(如轴流风机)每小时换气次数:普通危废≥3 次,挥发性危废(如废溶剂)≥6 次;
- 温控:存放易燃或高温敏感危废(如废硝化棉)时,室温需 ≤35℃,必要时配备防爆空调。
日常管理需实现 “分类清晰、追溯可查、安全堆放”,关键指标包括:
- 不同类别危废间距≥0.5 米;
- 不相容危废(如酸与碱、氧化剂与还原剂)需物理隔离(如隔墙),隔离距离 ≥1 米;
- 固体与液态危废分开存放,避免交叉污染。
- 每个危废包装需张贴危废标签(按 GB 18597 标准,包含名称、类别、产生日期等信息);
- 暂存间入口悬挂警示标识(如 “危险废物”“禁止吸烟” 等);
- 建立《危废暂存台账》,记录种类、数量、去向等,保存期限 ≥5 年。
- 堆叠高度:固体危废≤2 层,液态危废≤1 层,确保稳固防倾倒;
- 距墙面、通风口、照明设施≥0.3 米,距消防设施≥1 米。
需具备应对火灾、泄漏等突发情况的能力,指标如下:
- 按危废类别配备消防器材:存放易燃危废需配 ABC 干粉灭火器(每 50㎡至少 2 具,单具容量≥4kg)、灭火毯(≥2 条);
- 存放爆炸性危废时,需设置防爆墙、防爆门,电器设备(开关、灯具)需为防爆型。
- 配备防化服、耐酸碱手套、吸附棉(量≥最大可能泄漏面积)、铁锹、沙袋等泄漏处理工具;
- 存放腐蚀性危废的危废间,需配备应急洗眼器、淋浴器,距离存放点 ≤10 米。
- 制定《危废泄漏 / 火灾应急预案》,明确流程、责任人及联系方式;
- 每半年至少开展 1 次应急演练,演练记录保存 ≥3 年。
危废间的 “生成指标” 是确保其合规运营的核心,需覆盖选址、建设、管理、安全等全环节,最终目标是防止危险废物污染环境、保障人员安全。企业需根据自身产废类型和规模,结合地方环保要求动态调整指标,确保符合国家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