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险废物暂存间(危废间)的通风系统是防止挥发性有毒有害气体积聚、降低火灾爆炸风险、保障人员健康的关键设施。其设计需根据危废种类(尤其是挥发性、腐蚀性、易燃性危废)、暂存间规模及国家规范要求确定,具体需安装的通风系统及核心参数如下:
通风系统的核心作用是:
- 及时排出危废挥发的有毒气体(如苯系物、氯气、硫化氢等);
- 降低可燃气体浓度(如废溶剂挥发的乙醇、丙酮等),使其低于爆炸下限(LEL)的25%;
-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避免潮湿导致危废性质变化(如某些废渣遇潮释放有毒气体)。
设计需严格遵循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(GB 18597-2001 及 2013 年修改单),明确要求:“贮存场所应设置气体导出口及气体净化装置”“通风装置应防腐、防爆(如需)”。
根据危废间的风险等级和危废特性,需安装的通风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适用场景:所有危废间(尤其是存放挥发性危废、半固态危废的场所),是最低配置要求。
核心组成:
- 轴流风机 / 离心风机:根据暂存间体积计算风量,风机需具备防腐性能(如采用玻璃钢材质,避免被酸性 / 碱性气体腐蚀)。
- 进风口与出风口:
- 出风口应设置在室内下部(因多数危废挥发气体密度大于空气,易在底部积聚,如氯气、盐酸雾);
- 进风口设置在室内上部,引入新鲜空气形成对流,避免 “短路”(即进风直接从出风口排出,未充分混合室内空气)。
- 风量要求:
- 存放非挥发性固态危废(如废电池、废滤芯):每小时换气次数≥3 次;
- 存放挥发性危废(如废溶剂、废油漆、废酸碱液):每小时换气次数≥6 次;
- 计算公式:风量(m³/h)= 暂存间体积(长 × 宽 × 高,m³)× 换气次数。
示例:一间 10m×5m×3m 的危废间(体积 150m³),存放废溶剂(挥发性),则需风量≥150×6=900 m³/h,需匹配对应功率的风机。
适用场景:暂存间内存放易燃性危废(如废汽油、废酒精、废硝化棉等),或挥发气体为易燃易爆物质(如甲烷、丙酮)时,必须采用防爆通风系统。
核心要求:
- 风机、电机、开关等部件需符合防爆等级要求(如 Ex dⅡBT4,根据危废挥发物的爆炸极限、引燃温度确定);
- 风管材质需为金属(如镀锌钢板),避免静电积聚(非金属风管需做防静电处理);
- 禁止使用轴流风机直接在墙面开孔(易产生火花),建议采用管道式通风,出风口远离火源或电气设备。
适用场景:暂存间内存在特定高挥发、高腐蚀点位(如敞开式容器、泄漏风险区),需在局部强化排风。
常见形式:
- 万向排风罩:安装在危废桶上方或操作区,可灵活调整角度,直接捕捉挥发气体,风量需≥150-300 m³/h(根据罩口大小);
- 侧吸式排风条缝:沿墙面或操作台设置,针对大面积挥发源(如存放多桶液态危废的区域),风速需≥0.5 m/s。
适用场景:暂存间挥发气体具有强毒性、腐蚀性(如氰化物废液、废氯气钢瓶),或周边为环境敏感区(如居民区、学校)时,需在排风系统后加装净化装置,避免直接排放污染空气。
常用净化方式:
- 活性炭吸附装置:针对有机挥发性气体(VOCs,如苯、甲苯),活性炭需定期更换(根据吸附饱和度,通常每 3-6 个月一次);
- 酸碱中和塔:针对酸性气体(如盐酸雾、硫酸雾)或碱性气体(如氨气),通过喷淋中和液(碱液或酸液)去除污染物;
- 高效过滤装置:针对含尘危废(如废石棉、废催化剂粉尘),需加装 HEPA 过滤器,避免粉尘排放。
适用场景:存放遇高温易分解、挥发加剧的危废(如废农药、某些氧化剂),需结合温控系统自动调节通风强度。
设计逻辑:
- 安装温度传感器,当室内温度≥35℃时,通风系统自动切换为 “高频模式”(换气次数提升至 8-10 次 / 小时);
- 若配合防爆空调使用,需确保通风与空调系统联动,避免冷气短路排出。
防腐与耐候性:
- 风管、风机接触腐蚀性气体(如废酸、废碱)时,需采用玻璃钢、PVC 等防腐材质,或对金属部件做防腐涂层(如聚四氟乙烯);
- 室外风机需加装防雨罩,避免雨水进入电机。
启停与监控:
- 建议设置定时启停装置(如每天固定时段强制通风,每次持续 1-2 小时),同时配备手动控制开关(人员进入前提前启动通风);
- 存放高毒危废的场所,需安装气体浓度报警器(如硫化氢、氯气传感器),浓度超标时自动触发通风系统。
排风方向:
- 出风口应朝向非敏感区域(如远离居民区、门窗、空调进风口),高度需≥2.5 米(避免气体直接扩散至人员活动区)。
危废间的通风系统需根据危废挥发性、易燃性、毒性确定类型,核心是 “机械强制通风为基础,防爆 / 局部排风 / 净化装置为补充”,并满足换气次数、防腐、安全联动等要求。企业需结合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及地方环保部门要求,委托专业机构设计,确保通风效果合规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