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爆型危废暂存间的核心设计目标是 **“预防爆炸发生”+“控制爆炸后果”,需根据所存危废的爆炸风险特性(如易燃蒸气、粉尘、爆炸性残渣)** 分类设计,严格遵循《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》(GB 50058)、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(GB 18597)及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(GB 50016),核心分类设计原则可按 “危废爆炸特性分类” 和 “设计维度分类” 两大逻辑展开,确保设计与风险精准匹配。
首先需界定哪些危废需用 “防爆型暂存间”,避免过度设计或设计不足,核心适用类别包括:
注:若暂存间同时存放两类及以上危废,需按 “风险最高类” 设计(如同时存废溶剂和废硫磺,按 “爆炸性粉尘” 标准设计)。
不同爆炸风险类型的危废,其防爆设计的重点差异显著,需针对性强化关键环节:
此类危废的核心风险是挥发性蒸气积聚,设计需围绕 “控制蒸气浓度 + 消除点火源” 展开:
- 结构防爆:
- 墙体 / 顶棚:采用轻质泄压材料(如轻质彩钢瓦、泄压轻质混凝土板),泄压面积与暂存间体积比≥0.05(即 100㎡体积需≥5㎡泄压面积),泄压方向避开人员通道和相邻建筑;
- 地面:采用不发火地面(如环氧树脂不发火地坪、金属骨料不发火混凝土),避免摩擦、撞击产生火花;同时做防腐防渗(如 HDPE 膜 + 环氧树脂涂层),防止液体危废泄漏扩散。
- 通风防爆:
- 强制机械通风:每小时换气次数≥12 次(高于普通危废间的 6 次),通风口设置在 “地面附近”(因易燃蒸气密度多大于空气,易在底部积聚)和顶棚,形成对流;
- 通风设备:选用防爆型风机(Ex d IIB T4 级及以上,具体按危废蒸气引燃温度选),风机开关设置在室外非爆炸区。
- 电气防爆:
- 所有电气设备(灯具、开关、插座、监控)需为防爆型,防护等级≥IP54,防爆级别与危废蒸气组别匹配(如乙醇蒸气属 IIB 级,设备需≥IIB 级);
- 禁止使用非防爆电气(如普通排插、白炽灯),电线需穿镀锌钢管密封敷设,避免电缆破损产生火花。
此类危废的核心风险是粉尘云形成,设计需围绕 “抑制粉尘悬浮 + 消除点火源 + 控制爆炸传播” :
- 结构防爆:
- 墙体 / 顶棚:采用圆弧过渡设计(无直角、无凹槽),避免粉尘堆积;泄压面积与体积比≥0.1(高于易燃液体间),泄压材料需耐冲击(防止粉尘爆炸冲击波击碎材料飞溅伤人);
- 地面:采用光滑易清洁地面(如聚脲涂层),禁止使用易积尘的地面(如水泥拉毛地面),并设置粉尘收集沟(宽度 10-15cm,深度 5-8cm),定期清理。
- 通风防爆:
- 采用负压通风(避免粉尘向外扩散至非爆炸区),通风口加装粉尘过滤装置(如布袋除尘器),防止粉尘排入大气引发二次风险;
- 换气次数≥15 次 / 小时,风机选用 “粉尘防爆型”(Ex tD A21 IP65 T135℃及以上),避免风机叶片与粉尘摩擦产生火花。
- 粉尘控制:
- 禁止在暂存间内进行 “可能产生粉尘飞扬” 的操作(如倾倒、搅拌),需在专用密闭操作箱内进行;
- 配备防静电粉尘清扫工具(如铜制扫帚、防静电抹布),禁止使用压缩空气吹扫粉尘(易形成粉尘云)。
此类危废风险等级最高,设计需 “极致简化结构 + 强化泄压 + 严格隔离”,原则如下:
- 独立建造:
- 暂存间需为独立单层建筑,与相邻建筑的安全距离≥50 米(根据爆炸当量计算,如存放 1 吨废炸药,距离需≥100 米),禁止与其他设施共用墙体;
- 周边 50 米内禁止设置明火源、电气设备(如变压器、配电箱),地面禁止有车辆通行(避免震动引发爆炸)。
- 结构防爆:
- 墙体:采用钢筋混凝土防爆墙(厚度≥30cm),顶棚采用 “轻质泄压板 + 泄压窗”,泄压面积与体积比≥0.2,确保爆炸冲击波能快速释放,减少墙体坍塌;
- 门:采用防爆门(向外开启,配备自动闭门器),门框与墙体间隙用防火密封胶填充,防止爆炸火焰外泄。
- 操作限制:
- 暂存总量严格限制(如单间存放量≤500kg),且危废需装在防爆容器(如厚壁钢桶,带泄压阀)中,容器间距≥1 米;
- 禁止任何 “可能产生冲击、摩擦” 的操作(如使用铁质工具搬运,需用铜制或木质工具),暂存间内禁止人员长时间停留。
无论针对哪类爆炸风险危废,以下设计原则均需严格遵守,属于 “基础防爆要求”:
- 防静电设计:
- 暂存间地面、墙体需做防静电接地(接地电阻≤10Ω),定期检测接地连续性;
- 危废容器(如钢桶)需用 “防静电接地夹” 连接至接地极,搬运工具(如叉车)需为防静电型,操作人员需穿防静电服、防静电鞋。
- 消防应急设计:
- 配备防爆型灭火设施:如干粉灭火器(MFZ/ABC4 型及以上,针对易燃液体 / 固体)、二氧化碳灭火器(针对电气火灾,避免粉尘爆炸场景使用,因 CO₂可能加剧粉尘悬浮);
- 设置防爆型火灾探测器(如感温探测器,避免感烟探测器在粉尘场景误报),与厂区消防中控系统联动,报警信号同步传至室外声光报警器。
- 隔离与标识:
- 暂存间周边设置防爆隔离带(宽度≥5 米,用护栏围合),隔离带内禁止堆放任何物品;
- 门口张贴防爆警示标志(如 “爆炸性物质存放区”“禁止烟火”“防静电”),并标注危废名称、数量、责任人、应急电话及爆炸风险特性。
- 管理配套原则:
- 严格限制人员进入:仅允许持证的专业管理人员进入,进入前需消除人体静电(如触摸静电释放球),禁止携带手机、打火机等点火源;
- 定期巡检:每日检查通风系统、电气设备、接地系统是否正常,每周清理粉尘 / 泄漏物,每月进行防爆设施完整性检测(如泄压面、接地电阻)。
防爆型危废暂存间的分类设计,本质是 “风险导向的精准匹配”—— 先通过危废的 “爆炸诱因(蒸气 / 粉尘 / 直接爆炸)” 确定风险类型,再针对性强化 “抑制风险源(如通风控蒸气、清洁控粉尘)” 和 “控制后果(如泄压、防爆结构)” 的设计环节,同时落实防静电、消防、管理等共性要求,最终实现 “不发生爆炸,若发生爆炸则不造成严重后果” 的目标。
实际设计中,需先委托专业机构对危废进行 “爆炸风险评估”(如测定蒸气爆炸极限、粉尘最小点火能量),再结合地方环保、应急管理部门的要求,形成专项设计方案,经审批后方可施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