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危废暂存库时,需要考虑哪些因素?
文章作者:创始人
发布时间:2025-08-22 11:44:12
浏览次数:0次
设计危废暂存库时,需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标准(如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GB 18597、《环境保护图形标志》GB 15562.2 等),同时结合危废的特性、暂存规模及场地条件,综合考虑以下核心因素:
选址合规
- 避开生态保护红线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、基本农田等环境敏感区域,远离居民区、学校、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(需满足安全防护距离要求)。
- 场地需地势较高、排水通畅,避免低洼易积水区域(防止雨水倒灌导致危废泄漏扩散),若地势较低需设置防渗垫高或防雨排水系统。
- 符合当地城乡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及环保部门的审批要求。
功能分区合规
- 明确划分不同类别危废的贮存区域(如腐蚀性、易燃性、毒性、感染性等),避免混存导致化学反应(如酸碱混存可能引发泄漏或爆炸)。
- 设置独立的台账记录区、应急物资区(如消防器材、防护用品),并预留足够的作业通道(便于搬运、应急处置)。
主体结构
- 采用耐腐蚀、强度高的材料(如钢结构、混凝土 + 防腐涂层),确保承重能力满足危废包装(桶、袋等)的堆放要求。
- 库体需封闭或半封闭,具备防雨、防晒、防风功能,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危废导致渗滤液外溢。
防渗系统
- 地面防渗:采用至少 2mm 厚的高密度聚乙烯(HDPE)膜、环氧树脂涂层或玻璃钢等材料,形成整体防渗层,渗透系数需≤10⁻¹⁰ cm/s;地面需做坡度(≥2%),引导渗滤液流向收集沟 / 池。
- 墙面防渗:若危废可能接触墙面(如液体危废、泄漏的半固态危废),墙面需做防腐防渗处理(如瓷砖、防腐涂料),高度至少 1.0m。
- 渗滤液收集:设置专用收集沟、收集池(需防渗),配备液位监测装置,渗滤液需定期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,禁止随意排放。
防火防爆
- 针对易燃性危废(如废油、有机溶剂),暂存库需采用防爆设计(防爆灯具、开关、通风设备),远离火源,配备足够的灭火器(如干粉、二氧化碳)、消防沙、灭火毯等,设置消防栓(若规模较大)。
- 库内禁止明火,张贴禁烟、禁火标志,与其他建筑物保持足够防火间距(根据危废类别按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GB 50016 执行)。
防毒与通风
- 对挥发性强、有毒性的危废(如废化学品、含重金属废液),需设置强制通风系统(如轴流风机),确保空气流通,避免有毒气体积聚;必要时安装气体检测报警装置(如硫化氢、VOCs 检测仪),连接声光报警系统。
- 配备个人防护用品(PPE),如防毒面具、耐酸碱手套、防护服、护目镜等,放置于易取用的应急柜。
防盗与监控
- 库体需安装防盗门窗、门禁系统,钥匙或权限由专人管理;外围可设置围栏,配合视频监控(24 小时录像)、红外报警装置,防止危废被盗或非法转移。
应急泄漏处理
- 配备吸附材料(如吸油棉、吸附垫)、防渗围堤(防止泄漏扩散)、应急收集桶等,制定泄漏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演练。
- 若暂存感染性危废(如医疗废物),需额外设置消毒设施(如紫外线灯、消毒喷雾器),避免病菌扩散。
分类存放
- 不同类别危废需分区存放,设置清晰的标识(如危废名称、编号、特性、危险类别),符合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中 “不相容的危险废物不应混存” 的要求(如氧化剂与还原剂、酸与碱需严格分离)。
- 液体危废需存放于防泄漏托盘或专用容器中,避免直接堆放于地面;易碎容器需单独固定,防止碰撞破损。
空间与周转效率
- 合理规划堆放方式(如货架、栈板),预留搬运通道(宽度≥1.2m),便于叉车、人工操作及应急疏散。
- 根据危废产生量确定暂存库容量,确保暂存时间不超过 1 年(特殊情况经审批可延长,但需有合理理由),避免长期积压。
标识系统
- 库外设置醒目的 “危险废物贮存场所” 图形标志(符合 GB 15562.2),注明危废种类、管理责任人、联系电话、应急电话(如 119、当地环保部门电话)。
- 库内每个分区张贴对应危废的特性说明、防护措施、应急处理方式等。
台账与记录
- 配备危废管理台账,详细记录危废的产生日期、种类、数量、来源、去向(转移给处置单位的记录),并定期核对,确保账物相符。
- 记录环境监测数据(如渗滤液液位、气体浓度)、设备维护情况(如通风系统、报警装置检查)、应急演练记录等,存档备查。
- 腐蚀性危废:需使用耐酸碱容器存放,地面和墙面防渗层需耐受相应腐蚀(如硫酸需耐酸性材料)。
- 高温或低温敏感危废:若危废需特定温度保存(如某些化学试剂),需配备温控设备(如恒温柜),并监测温度变化。
- 二次污染防控:暂存库产生的清洗废水、废气需收集处理,不得直接排放;废弃包装材料(如空桶)需按危废管理,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。
综上,危废暂存库的设计需以 “防泄漏、防扩散、防污染、保安全” 为核心,兼顾合规性、安全性与管理便利性,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动态优化,确保危废在暂存环节的环境风险可控。
版权所有